我是萨沙,我来回答。
原因如下:
第一,古代人流量很小,犯人很难躲避,容易被抓。
萨沙写过100多个大案,发现一个很搞笑的事情。
在改革开放之后的逃犯,比较容易藏身,有的可以躲避多年。这是因为经济发达了,人流量大,逃犯找个出租屋就能躲起来,逃亡路上也不容易被人发现。
但改革开放之前(文革时期除外),逃犯就很难躲藏,通常很快被抓。就算能够躲一段时间,通常也是人不像人鬼不像鬼。
为啥?当年社会都是公有制,出门住店要介绍信,吃饭要粮票,买一张火车票往往要等很多天。
那个时代尚且如此,古代就更别说了。
古代是农业社会,农民一般不会离开家超过二十里,最多也就是串亲戚和赶集。
当年各地有不同的方言,随便听一听口音就知道是不是本地人。
偶尔出现长途旅行的,不是做生意的生意人,就是云游的僧道,或者就是政府的办事员。
但僧道有自己的特殊打扮,还有度牒;生意人一般都带着货或者钱;政府办事员也带着公文。
所以,普通逃犯只能伪装成投亲靠友的,但这很容易识别,询问亲友是谁就行了。
而且,古代人流量不大,尤其是小地方,小县城之内,一天也来不了几个外地人。
只有这些人一出现,立即就会被人盯着,包括普通市民和政府的差人。
那么,就算画像不像,只要略微像一些,犯人就会被盘问甚至抓住。
第二,古代也有很多防止逃犯的措施。
比如汉代、宋代这些朝代,犯人甚至军人都要有纹身的,甚至纹身在脸上。
这种就基本无法逃亡,除非沿途的差役是瞎子。
武松逃亡时,就必须用头发遮盖住脸部。但古代中国男人是要梳发髻的,头发不可能这么披散,除非你是行者、头陀。
所以,如果武松不装作是行者,估计刚出门就被抓住了。
第三,户籍制度
古代为了纳税和管理治安,有着比较严格的户籍制度,报价制度。
以唐朝法律为例,它规定农户在走出一里,连坐的其他农家就要相互告知。如果要搬迁到一百里之外,则要向官府要一份路引,即通行公文,这便是“路引”了。
如果没有这份路引随便乱跑,被抓住了就要坐牢,连坐的邻居也要倒霉。这等同于今天的通行证、暂住证。
同时,古代也有严格的户籍制度,主要登记每家每户的人口情况,防止逃税。
很多朝代详细到:性别、姓名、年龄、籍贯、身份、相貌、财富等情况。
这种情况下,你家突然多了一个人(收留逃犯),就要向官府解释。官府肯定会派人来调查,逃犯无处可躲。
第四,逃到国外
有人说,我逃到国外就是了,比如逃到西域、逃到越南或者缅甸。
古代离开中国境内,必须有通关文牒,甚至经过边境大城市和重要据点,也必须有通关文牒。
如果没有,是不允许你经过的。这就类似于今天的护照。
没有通关文牒,你是很难逃到国外的,最多只能偷渡。
古代和今天不同,偷渡就必须自己一个人独行。那个时候,西域、越南、缅甸等边境到处都是野兽、匪盗之类。稍有不慎,你不是喂了老虎,就是被匪盗挖心肝泡酒了。
猜你喜欢
发表评论
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